静心思考、高质原创——教授为南科大发展“开药方”

王立新博客 南科周末 2019/12/28

南方科技大学(SUSTech)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是我心灵向往的地方。去年,我申请了南科大,拿到了长聘教授聘任信。今年初准备前往报到期间,由于教学课程安排方面的一些问题,最终决定不去了。下面是我写给同事们的“离别信”(出师未捷身先死),欢迎批评。


大家好!

再过三个多月就要加入X头领导的大家庭了,在这里先向大家问个好!

在和xx交流上课的安排时,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教学工作量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也关系到SUSTech计算机系发展的基调,我想把我的一些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香港科大时,我们系里的许多事情都是faculty一起讨论。我给X头写了一封邮件,谈了谈我对教学和科研的一些思考。下面copy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愉快的周末生活再增添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调节一下紧张的教学科研生活。

Enjoying …

王立新


Dear X,

一些与教学有关的问题想和你探讨一下(我已经进入“工作状态”了哈)。由于学校网站主要是用中文写的,为了更准确的引用学校的办学目标等大政方针,这封邮件用中文来写。我知道几年来你在教学上花费了巨大的时间与精力,想听听你的思考。

一、对于regular faculty来讲,多少教学任务比较合适。在学校网站最开始的“学校概况”栏目中,**SUSTech到2025年的中期目标是“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25年也就是六年之后,时间很紧啊!**所以,我想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首先至少要做到不会对这个最重要的目标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本科生的教学)会使教授的时间碎片化,不利于长时间静心思考,因此会影响比较深刻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出(对跟踪性研究或许影响不大)。

这是基本事实,不应该视而不见。近年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纷纷聘请part-time lecturer来上本科生的课程(这些part-time lecturer都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完全可以胜任这些本科生的教学任务),让他们的regular faculty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专心于科研。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在从现在开始的六年内“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想我们至少在发展方向上应该和美国这些真正的研究型大学保持一致。

二、从系网站上看,系里聘请了不少“研究助理教授”。从科研的综合能力来讲,是正式的“助理教授”科研能力更强,还是“研究助理教授”的科研能力更强呢?我想,显然是正式的“助理教授”科研能力更强。那么,为什么我们让科研能力更强的“助理教授”去从事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因而使其时间碎片化),而让科研能力更弱的“研究助理教授”全部时间去从事科研呢?打个比方,“助理教授”是“杀牛刀”,“研究助理教授”是“杀鸡刀”,本科教学是“杀鸡”,原创性科研是“杀牛”,**那么我们现在的体制安排是“杀鸡用牛刀”、“杀牛用鸡刀”。**对于我们这些“多目标优化”的专业学者来说,这样的体制安排能够使得科研与教学的综合产出最优化吗?

“研究助理教授”都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完全可以胜任本科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如果我们真心想改变、真心想为我们的regular faculty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那么改起来其实是很容易的:只用把“研究助理教授”的title改为“研究及教学助理教授”就可以了。从宣传和说法上讲也不用有什么改变,因为这些“研究及教学助理教授”同样“全部具有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

三、在过渡阶段,我觉得是否可以这样安排:**每名regular faculty一学期上一门本科生课程,另一学期开一门研究生课程、或者干脆专心从事需要静心思考的原创性科研。**如果这样安排本科生课程开不齐,那么可以先让“研究及教学助理教授”顶上(改一下title是很容易的事情,当然如果不想改找个理由也是很容易的),想办法加速“教学系列教授”的招聘工作,把我们的regular faculty尽快地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整片时间静心思考,做出开创性的重要成果。时间不等人,六年之后我们就要实现“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伟大目标啊。

**实现这个伟大目标,数数论文篇数、数数影响因子显然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拿出高质量的原创性成果,让国际同行们去评价。**做出这些高质量原创性成果,需要静心思考、需要精心钻研、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有可能与能力做出这些高质量原创性成果的人群,应该是我们的regular faculty,而不是我们花钱雇来的学生、postdoc等。我们应该为我们的regular faculty创造一种环境,让他们成长为“研究者”,而不是成长为“管理者”(好像SUSTech不再使用“领军教授(领导别人做科研的教授)”的头衔了,确实进步了哈)。

四、香港科大的成功经验。我是1993年、香港科大正式成立的第二年去的,我是ECE系最终50个左右faculty中第20个加盟的。当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学生,加之我们大家大部分刚毕业不久,于是形成的风气是大家“关起门来自己干”。现在回头看,许多原创性成果就是我们当时关起门来自己干出来的,学校后来的声誉也是靠这些原创性成果打出来的。想想我们是幸运的(学校也是幸运的),如果当时就给我们很多钱来雇其他人做研究,那么很有可能就把我们引上了“管理者”的路子,早早的断送了我们“研究者”的生涯,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一个新兴的学校来说都是灾难。

五、“研究型大学”or“社区大学”:That’s a question。xx在邮件中告诉我:“计算机系不仅承担我们系的教学任务,还在承担工学院和全校的计算机相关教学任务。南科大实行各种教学改革,学生到大二第二学期才选专业,这样就要求我们大一大二的必修课必须是滚动开出。同时我们又要开英语班和双语班(南科大在推行英语教学,这也是非常难招聘的原因之一),有些科目还要分成A B级,(B级适用于非计算机专业)”。好了,问题来了:招我们这些一流的学者过来,是让我们静下心来完成高质量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进而实现“到2025年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伟大目标,还是让我们这些绝对的“精锐部队”来给全校开计算机的公共课,进而建成一所优秀的“社区大学”?That’s a question; A Big Question!

六、其它“研究型大学”骨干教授的教学情况。我现在在国科大每年上一门研究生课(“最优控制”),而且是三位老师联合来上。也就是说,我一年的教学工作量是1/3门研究生课,所以有大把整片的时间静心做科研,处于一种很好的“研究者”状态。其他许多老师也是这样,尤其是那些科研在国际上能拿得出手的“精锐部队”。前几年我在西安交大时,情况也类似。国内其它冲击“双一流”的大学也基本上都是这样。大家都“不差钱”,经费大把大把滴,而且想尽各种办法把自己毕业的好学生“截留”。所以,在优秀研究生的来源方面,我们SUSTech不仅没有任何优势,而且处于非常大的劣势地位。但是,the good news is,这样一来,反而为我们创造了一种环境,让我们更有可能做出一流的开创性成果。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学生们也就是做做跟踪性研究,发发论文充数。以后,数数论文篇数、数数影响因子肯定是不行的,发展趋势一定是代表作制度,由国际同行们来评价。**而这些优秀的代表作,最好由我们自己来完成。

七、若干年后(比如2025年中期评估),如何评估SUSTech计算机系的整体科研水平。很可能采用现在国际流行的做法:我们每位regular faculty拿出五篇在SUSTech期间完成的代表作,交给相关领域的国际同行,由这些国际同行针对这些论文的原创性和深刻性进行打分:4分(顶级原创性论文)、3分(很强的原创性、内容深刻),2分(有一定原创性的严肃论文)、1分(缺乏原创性的跟踪型论文),这些分数的算术平均就是每位老师的科研评分,而我们系全体regular faculty科研评分的平均值就是对我们SUSTech计算机系整体科研水平的评估。

完成这些高质量的原创性论文,如我前面所说,只有靠我们这些“最精锐的部队(regular faculty)”自己来完成。我们在这方面其实有着很大的优势。我们是一个高起点的新系,大部分同事很年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大家干劲十足,和我当年刚到HKUST时很类似。只要给大家创造一个静心钻研学问的环境与氛围,大家一起努力,做出一些高质量的原创性成果,进而实现“到2025年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伟大目标,并非完全不可能。而实现这个伟大目标一只很大的拦路虎(至少对计算机系来说是这样),就是繁重的本科生教学任务。

八、为什么计算机系regular faculty本科生教学任务这么繁重。xx在邮件中告诉我:“最难招的就是教学系列教授,甚至连教学的实验员和实验工程师都非常难招”。好了,我们知道问题的核心在哪里了。本来,我们这些regular faculty并不是招来主要给本科生上课的,给本科生上课的任务主要是由“教学系列教授”来完成的,我们regular faculty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高质量的原创性科研。现在,招聘“教学系列教授”的工作举步维艰,于是,就让我们regular faculty来一起“共克时艰”。应该是这样吧?**“共克时艰”的代价就是牺牲高质量原创性科研。**当然,许多人并不认为教学会影响科研。全世界研究型大学都在设法减轻其核心教授们的教学负担(见第一、第六点),教学使教授的时间碎片化,不利于需要静心思考的原创性科研,这是基本常识。

九、我的“SUSTech梦”。这是最后一点了,说点儿自己的事情,取个“九”字,吉利一点,“长长久久”吗。… 我对深圳是很有感情的,希望能为深圳做些贡献。看到深圳举全市之力兴办一所“一流研究型大学”,我就很想付出自己一份力量。“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是高质量的原创性科研,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可以做出一流的贡献。但是,我必须**要有充足的静心思考时间,才能做出一流的原创性成果。**我的研究方式和许多学者不同,我的大部分论文是单一作者论文,包括近五年完成的十三篇论文中,有十一篇是单一作者论文。我希望一年之内起码有半年可以有连续整片的时间静心思考、精心钻研。给本科生上课会让我的时间碎片化,很难有连续整片的思考时间。其它研究风格的学者或许问题不大,但对于我这样“孤独的牧羊人”来说,影响确实很大。

SUSTech一定需要高质量的原创性论文,否则“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是一句空话。但是,SUSTech能给我这样“孤独的牧羊人”一片空间吗?一学期上本方向本科生课,另一学期上研究生课(比如“智能控制”)?有可能吗?我不知道。即使可以这样,与我现在国科大每年1/3门研究生课相比,我要多付出六倍的时间用于教学。这样一来,我现在的科研节奏还能保持的住吗?我还有能力为SUSTech做出一流的原创性成果吗?这些,确实困扰着我。难道真的要“出师未捷身先死”?That’s a question。

Li-Xin

热门评论

来源:管理学季刊公众号,原标题《教学影响科研吗?—含泪惜别南科大》,转载自王立新科学网博客,版权归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分享,不代表本号观点。

本文原文的存档位于https://archive.vn/IYaAs

位于原微信文章下的评论

  • 感觉都说的有道理 为什么不设立一些启发性的课程由 能做出原创性成果的老师带呢(lecture形式,而不是一个老师负责大跨度的课程,既能产生思想碰撞也不会严重影响产出)?基础课程由 研究力稍弱的老师带?

  • 不想给学生上课就去研究所当研究员潜心修炼好了,还去应聘什么大学教授呀?况且自称近五年完成的十三篇论文中,有十一篇是单一作者论文,说明没有一点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嘛,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呀

  • 应该有一些专门负责教学的教师,一方面解放教授,一方面解放同学,一些教授科研很厉害,但是教学上让同学们“懵叉叉”的,同学们痛苦,教授们也痛苦。其他教授也需要有一两门课,来跟同学们产生思维的碰撞,当然是建立在教授不是单纯地给同学们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下。如果只搞教授们的科研,这就是南科研究所,而不是南科大,人才培养是南科大的初心,但是现在离想做到的改革目标还有距离。教学上,感觉除了前两年不分专业,其他的例如上课模式跟其他大学并未有很大差别。如果把同样的资源支持放在其他学校,最终我们南科大做出来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才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 深觉有更大成就的教授需要承担更多合作和教学的任务,教学绝不能是所谓杀鸡刀就能胜任的事情,感觉作者对于科研和研究型大学的理解和当今大多数人有所不同?

  • 害怕

  • 光头领导??